一样寄宿不同的结果 小学寄宿生第一个月很重要
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,把刚满6岁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小学。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校长黄敏提醒:对小学寄宿生来说,第一个月至关重要,不一样的教育,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。
微笑着,坚定地说再见
郑晓萌是该校二年级学生。刚读一年级时,她也曾感到不适应。刚开始,周末回到家中,就不肯来上学。可妈妈态度很坚决,硬是把她送到了学校,到了教室门口,女儿拉住妈妈衣角就是不松手。妈妈要求老师把女儿拉住,转身掰开女儿的小手指,微笑地向女儿说声“再见”。
此时,女儿的哭声更大,不断地扭动着身体,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。但妈妈依然是头也不回地离去。当妈妈身影消失在校门口后,女儿的哭闹声渐渐停止,闷闷不乐地回到座位上。这时,老师及时地安慰她:“你是一名懂事、坚强的孩子,你这么出色的表现,妈妈周五肯定会第一个来接你,不是吗?”
接下来的几天,晓萌还是想家,但在老师的安慰、新伙伴的陪同下,她还是挺开心的。周五,妈妈来接的时候,女儿一下子蹦到了妈妈怀里,开心地和老师说再见。慢慢的,晓萌再没有了那种哭闹,虽然对家人不舍,但还是很高兴地跟妈妈说再见,并提醒妈妈早点来接她。
奶奶常探望 乱了孩子心
李珂曾是一名一年级的寄宿生,因为父母很忙,每个周末都由爷爷奶奶接送。
爷爷还好,可奶奶看到孙女哭得很伤心,明显有些不舍。孩子很聪明,看出了奶奶的心思,身体紧紧地粘牢着奶奶,死也不肯下来。老师想过去抱,奶奶似乎不允许老师碰,特意扭转了身体,这下孩子哭得更凶了。在一番劝解、安慰下,孩子依然哭声不止,看到孙女如此伤心,奶奶也跟着哭。最后,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。
离开孙女没几天,惦记孩子的奶奶三天两头来探望。奶奶想起孙女爱吃零食,中午偷偷把孙女带到私家车上吃东西。周一早上,李珂也是被奶奶抱进校园的,一直抱到教室门口。可孩子还是不愿意读寄宿班,哭喊着要回家。
在接下来的学习中,李珂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哭,不是趴在窗口看奶奶来了没有,就是要求老师打电话回家,让家人来接她。很长一段时间,孩子的学习、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。最后,不得已,家长只能将孩子转学。
鼓励孩子积极面对
“一样的寄宿生,由于引导方式的不同,带来不一样的结果。”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黄敏校长表示,面对孩子的哭闹,有的家长智慧地和孩子告别,没有给她掉头“往回跑”的机会。而有的家长是在无意中“鼓励”孩子“往回跑”,所以,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。
“对于小学寄宿新生,家长要鼓励他们积极适应新环境,对孩子的一点点好举动都要鼓励和表扬。”她提醒:孩子周末回家时,家长不妨与孩子聊一聊学校的新鲜事,如你认识了新伙伴吗?他们的名字叫什么等等。要让孩子知道“与家长分开时,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。与家长团聚时,又有新的快乐和家长一起分享”。只有这样,寄宿新生才能接受与家长分离的现实,尽快地适应住读生活。